幕后 | BackstageNote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 —— 作为「资源配置」的高考方案设想》
 
这是一篇关于高考改革的反思文章,这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考方案。

我们知道,高考是一个利益场,巨大的「场势」让任何人都无法逃逸其中。与高考博弈相悖的政策改革、教育创新都无力改变教育现状,甚至让教育实践更为扭曲。教育改革的成功,终究需要一个创造性的高考方案。而且,新方案需要基于高考博弈而设计。我发现,现行高考模式是以「人才选拔」为基础思路而设计,其局限在于,始终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来评定所有差异万千的学生,把差异万千的学生置于一个线性的单一维度里进行比较排序,如实践所表明,这里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改革空间。实际上,高考不只是一个「人才选拔」问题,它更是一个关于「资源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隐含着「多元」、「非线性」、「优化」等综合向度。因此,我们需要把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问题,置换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这篇文章正是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改革设想。

关于「资源配置」的灵感,始于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尤记得我在围绕操场跑步,不经意间萌生了这一想法:如果垃圾是一种资源,那所谓的差生呢?如果人是一种资源,如果高考是一种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又当如何?次日,我疾笔完成《“人才选拔”和“资源配置”》一文,发表于中思网(2009.06.05)。两年后,2011年07月01日,我进一步完成《由“分科总分”到“分项加权计分” —— 关于高考模式的讨论》,发表于中思网。这是「分项加权计分」的最初设想。十年后,我再次聚焦教育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 —— 作为「资源配置」的高考方案设想》凝集了我过去15年关于中国教育的所有批判与思考,由不经意的灵感到初步设想,再到具体方案,这也是以上思路的最终章。

 


《学习主义构想》
 
这是我于2008年2月份写的一篇关于反思学习的文章。

2007年9月,我走进据说很美好的大学校园,然而,半年过后,我深深地失望了。还是应试,还是应试,后高考时代的学习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或许唯一改变的是,你可以不学习。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不能再这样为了“未来更美好的日子”继续应试下去了。于是,借助寒假时间,我完成此文,以期整理、明晰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式。

此外,这篇文章也希望能给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我注意到,以往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指责这样的教育制度,却从不质疑我们的学习方式,原因在于,我们默然接受了“有什么样的制度便怎么样地学习”这样的观念,而事实上,这一观念比体制本身更加毒害心灵。

“学习主义”这个有点无厘头的名字借鉴于社会主义这一提法,先辈提醒人们,无产阶级要靠自己解放自己,于我们广大学子而言,与其等待漫漫无期的教育改革,不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解放自己。

学习主义构想 (WOL MIR0802)

 



《丑陋的素质教育》

 
这篇文章写于2007年8月,当时刚高中毕业。

高考过后,十多年的寒窗日子已然结束,回首往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滋味,尤其在离别母校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复杂的心情,或留恋,或遗憾,或失望… 其实,无论我们怀有何种心情,无可否认的是,我们在这里倾注了十余年的青春,而这值得吗?一路走来,我们未曾思考,马不停蹄转战各路考场,这是一个未经考察、未经反思的人生博弈。

07年8月,没有应试的压力,带着轻松的心情,终于有时间开始这迟来的思考,可叹为时已晚。

多年之后,当再次翻看这篇文章时,陌生又亲切,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如何度过这寒窗十年的,但是,如果我感觉没错的话,当今教育并没有改变文中所提到的诸多弊端,甚至有过之而尤不及,若果真如此,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丑陋的素质教育 WOL MIR0708

.

.

.

 
 
 
 

发表回复


  • Tong LEUNG
    post 80s
    Zhanjiang
    major “aha”

  • 工程师|创意研究|博客写作
    「分岔文本花园」主理人

    兴趣:当代艺术、 剧场实验、复杂科学、社会创新。

  •   我的脸书

  • 文章分类 | Categories

  •       荣念曾漫画 – 格物致知

     

     

  •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梁栋﹝LeungTong﹞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