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的建筑理想 —— 读《建筑改变日本》

18 7 月, 2018 伊东丰雄的建筑理想 —— 读《建筑改变日本》已关闭评论


文/梁栋﹝LeungTong﹞


一、作者,其人其书

伊东丰雄,生于1941年,就读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科,1971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后正式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等多项荣誉,2013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近年来代表建筑作品有日本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以及中国台湾的台中歌剧院。

伊东丰雄是日本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同年代的日本建筑师还有:相田武文、安藤忠雄、石井和纮、石山修武、 早川邦彦、长谷川逸子、六角鬼丈等。桢文彦在《新建筑》杂志将这些第三代建筑师们称作「和平时代的野武士」。

伊东丰雄建筑理念的转向缘自一次摇撼日本东部的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伊东丰雄发现,在都市,建筑已然沦为巨大资本流动的可视化装置,是无形资本具象体现,当中,人与人的距离渐行渐远,相反,地方建筑项目却能让我们找回人与人、人与建筑的依存关系。《建筑改变日本》记录了伊东丰雄先生的思考。


二、文本结构

本书由七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都市型建筑时代的终结」、第二章「超越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可能」对现代都市、现代资本、现代建筑进行反思。伊东丰雄认为:现代主义的本质内涵,简而言之,是以斩断同自然、历史的联系为核心内容的。(p28)现代主义将人类的生活空间抽象化为一部「机器」的建筑理论。世界范围内的都市,也确实在以机械论的世界观为蓝本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均质。以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而建造的都市, 是在排除自然、地域性以及土地中固有的历史与文化之后,才得以确立的。 (p39)

其结果是,根植于现代主义的建筑与都市,特别是一些历史根基尚浅的亚洲城市与中东城市,如同在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一般,以均质的风貌呈现于世上。(p39)城市是被无休止重复着的均质格子所吞没的网格世界。身处无限均质的世界之中,无论选择在哪里工作,决定居住在某栋建筑的北侧还是南侧,或是弄清到了二层还是五十层,都改变不了同一的人工环境这一事实。(p26)更极端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至今,通过全球化经济令超越国境、 超越地域、无需借助实物的电子货币主体经济体制成为主流,建筑也仿佛在与其并联的过程中,向着空间的虚无化而迈进。即,建筑使人类的身体性与行为变得稀薄,建筑的变换等同于建筑的表皮置换,这一思想在高层建筑之中蔓延得的大都市中显得尤为激进。(p96)


第七章「大家的建筑」是全书的总结,概述了伊东丰雄对建筑的新思考。主要包括,1、日本建筑的新线索,2、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协作与信任。

其中,伊东丰雄认为新线索可以来自语言、地理差异等。伊东丰雄如此写道: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自己创造的建筑与日语的语言体系密切关联,我们需要对此牢记在心,并且有必要在当下对其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 (p193) 我们使用日语进行生活。这种语言感受培养出日本人对空间的感性与感觉。比如由”摇荡”、”无常”等词语联想到的感受中,有着只有日语才可以表达的感性。反之,也有如果不使用英语就难以准确表达的概念存在。首先理解在各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一事,是十分重要的。(p194) 在日本人的身体之中,铭刻有现代化与西方化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历代传承的对空间的意识与感受。建筑也是从「暖昧的边界」这一与西方所不同的、日本独特的空间感受中被建造出来。我认为,这或许可以被看做是日本向世界提供的探索全新建筑的线索。 (p194)

另一方面,伊东丰雄认为,日本有着高温、高湿、多雨的风土。如果在建筑的细部下足功夫,并灵活熟练地利用自然能源的话,即便不依赖高性能断桥门窗与空调设备,也一定可以找到具有日本风格的合理舒适的建筑形态。 (p193)

伊东丰雄还谈到了建筑项目中的协作问题:像过去一样由建筑师一人主持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已明显无法胜任实现全新建筑的要求。在高度复杂化与技术化的当今社会 中,拥有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人们为了建筑创作,在多样的价值观共存的同时共同协作,将变得十分重要。(p195) 除了安全与高品质之外,对于触动心灵的空间,切身感受人生喜悦的建筑创作,仍需要工作伙伴间超越常规的信赖关系,以及共同拥有创造前人所未及的建筑的热情。像我这样的建筑师,可以发挥将这一瞬间激发的引擎作用,或者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用处。 (p197)

在社会中存在有多样的共同体,如何对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与凝聚方式进行设计,将成为再次构筑建筑的原点。 至今为止,建筑评论一直将视线集中于建筑单体尺度中的建筑优劣评价。不过如果从共同体的视角出发,我认为在更加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探讨以何种形式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距离的时代即将到来。(p198) 如今,我所追求的,是缩短存在于人们与被现代主义埋没的建筑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将建筑重新归还到普通人的手中。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使建筑具有与恢复自然、继承地域性与历史文化、复活共同体产生关联的可能。 (p204)建筑必须作为能够切实感受日复一日的真实生活的场所而存在。不仅限于建筑师,令包括建造者、居住者、使用者在内的所有人与建筑产生关联,才是赋予建筑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p204)


第三章「由地方发祥的现代建筑」、第四章「回归本源的建筑」、第五章「由市民决策的市民建筑」、第六章「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建筑」是伊东丰雄的四种建筑理想及其实践,分别介绍了由伊东丰雄主持设计的「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大三岛计划」、「信浓每日新闻松本总部」、「水户市新市民会馆」。围绕这些建筑项目,伊东丰雄分别探讨了:空间的流动性&空气的流动性、去空间至上主义、街区建筑、当地取材、市民参与与协作、建筑本源、从「都市或地方」到「都市和地方」、地域再生、非公共的公共、活用自然能源、仪式空间等。


三、摘抄


1、建筑与都市

所谓理想都市构想,就是将低层高密度住宅一扫而空,代之以高层的办公楼及公寓,并在其周围设立绿地与公共广场。(p4)

所谓建筑,就是这样由具有共同目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东西。(p82)

我认为,建筑应该是将令人们相互关联、孕育全新事物的场所与空间具象化的存在。(p138)

建筑师这一职业的关键之处在于,以批判的眼光面对任何事物, 以使用建筑手法解决社会矛盾为己任。因此对我们而言,像评论一样仅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不充分的。将答案视觉化、使空间与环境成为现实,是建筑师被赋予的最基本的工作。 (p192)

2、市民社会

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同样以村落共同体的形式生活。那是由地缘或家族血缘自然结成,以人们的相互羁缕所维持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也以”赠予”的精神为主导。(p37)

在旧时代,人们处于共同体这一古老的人际关系,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存在。而当自我意识与个体价值获得确立与伸张之后,人们从共同体中脱离,以独立个体的姿态向都市集结,进而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形成。 (p37)

与自然产生的共同体形成对比,市民社会是以达成目的与利害关系为基础的机能型共同体。用政治语汇表达,即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成为了表里如一的存在。(p38)

3、大家的家

虽然”大家的家”作为建筑项目而言,每个单体的规模都十分有限,不过我却从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与使用者成为一体,去思考并创造。塀弃业主、设计师、施工者的不同角色意义,认识到使用者即是制作者,制作者亦是使用者,如此,在完成对建筑本来意义再次确认的同时,重新发现从当地材料、素材、 工法、技术、生活样式中获取的灵活创意与制作手法。我认为这样 的创作历程,才是对建筑师而言应该展开的重要行动。 (p99)

“Home-For-All” 的译名,不过我仍然感到在”大家”与”all”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 (p203)

在”大家”这个词背后,可以感觉到共同体的存在。大家一起、 大家成为一体、大家想顺道拜访等等,即非自上而下,又非自下而 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或者将每个人的技能拼凑在一起共同达成某个目标。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完成可能的任务,这种意识被共同所有。我认为建筑也具有创造这种场所的可能。 (p204)

4、建筑空间与公共礼仪

这座建筑虽然到处是没有墙壁的开敞空间,但几乎看不到在图书馆中常见的”保持安静”、”禁止嬉闹”等警示标语。细江市长认为,公共设施具有培养人们分辨行为好坏、学会为他人着想的教养作用,因此不可以通过制造禁止事项,来生硬地规范人们的活动。(p86)

事实上经常会有大量的儿童在馆内活动,供儿童使用的灯罩下也不时会有儿童嬉戏吵闹。因为预想到会有此类情况发生,设计中便将儿童灯罩集中于一处,并以书库将其包围,这使得儿童产生的响动几乎不会被其他人所察觉。”与其将墙面贴满禁止事项,不如用整体环境使人们意识到公共礼仪的存在,这更有意义。图书馆并非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也是学习作为市民的言谈举止的地方。” 市长的这番言论,令人豁然开朗。(p86)

5、其他

“从经济富足到内心富足”的转变,在建筑领域应以何种形态呈现?我认为应有以下四条要点:
一、恢复与自然的关系。
二 、恢复地域性。
三、继承土地固有的历史与文化。
四、重建人际关系与社区的场所。
(p47)

我对建筑的理解所产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从空间的流动性到空气的流动性」的转变。(p56)

虽然认识到人类作为动物,在身处自然之时应该是最为放松的状态,但无论怎样以自然为意象创造室内空间,都逃脱不了人工环境的定数。归根结底,建筑仍以建筑的形态完结,内与外的连续始终未能达成。(p56)

迄今止的设计过程普遍为:以思考出某一空间形态为节点, 开始导入结构计算,像是「如果是那样的空间可以使用这样的结构」,或「那样的空间结构无法实现」这样的对话,与结构工程师持续进行着。另外,有关设备环境的讨论,都是在结构与空间方案定型之后才会被提起。也就是说,设备是在后期添加入建筑。不过随着最近的技术进步,从方案初期开始与结构同步进行光与气流的模拟计算,已经成为可能。 (p60)

从利率的推移可以看出,扩大志向的资本主义在利率下跌的1970年代,已从本质上迎来了 “终结的开始”。不过,美国在为资本主义强行续命的过程中,想到了新的策略。在迅速察觉到与海外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的实体经济的极限后,美国打造了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帝国,开始了从实体经济向金融经济的转型。(p43)


四、相关人物与概念

黑川纪章 (1934—2007)
于1960年代,以二十六岁最年轻建筑师的身份,参与了新陈代谢派的成立。五十年间从始至终地提倡”共生的思想”。代表作有中银舱体大楼、国立文乐剧场、国立新美术馆等。

新陈代谢运动
为了适应1960年代的社会变化,提倡有机成长的都市与建筑理论的日本最初的建筑运动。其组织以1960年于日本召开的世界设计大会为契机成立。

矶崎新
建筑师。以恢复被现代主义建筑否定的历史、装饰以及地域性的话语权为己任,被视 为是兴盛于19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领路人。学生时代师从丹下健三。代表作有大分县立中央图书馆(现为大分艺术广场)、筑波中心大厦、洛杉肌当代艺术博物信、奈良百年会馆等。

地域主义
批判现代主义建筑的无场所性,主张发掘存在于特定地域中的独特建筑的思想。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建筑,可视为这一思想的代表案例。

勒.柯布西耶的小屋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晚年时为自己与妻子建造的度假小屋。用地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马丁角。小屋是由柯布西耶自己创造的尺度体系”模数”(Modulor) 构成的边长3.6米的正方形(约八张榻榻米)最小限度住宅。仅配备有床、桌子及嵌入式书架等最低限度的必要家具。

丹下健三 (1913—2005)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为1964年举办的东京奧运会设计了位于代代木的”国立代代木竞技场第一·第二体育馆”。这座应用悬索结构技术,内部有着动感曲面的无柱空间的建筑,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大家的家”
这是为了探讨建筑师能对东日本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起到何种作用,由伊东丰雄提案,与山本理显、妹岛和世等年轻建筑师一起设计的集会所,是使用临时住宅创造出的可供居住者休憩的场所。于2014年设立非营利组织”Home-For-All"。如今,其功能不局限于社区的恢复,已拓展为儿童游乐场,以及促进农业与渔业复兴的人群活动场所等。

 


……………………………………………………
本文遵循 CC知识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以上文字以摘录为主,目的在于保留原文本的语言的可能意涵。

 



Comments are closed.

What's this?

You are currently reading 伊东丰雄的建筑理想 —— 读《建筑改变日本》 at As I am , so I see.

meta


  • Tong LEUNG
    post 80s
    Zhanjiang
    major “aha”

  • 工程师,创意研究,博客写作

    兴趣: 哲学、当代艺术、复杂科学、剧场实验、社会创新。

  •   我的脸书

  • 文章分类 | Categories

  •       荣念曾漫画 – 格物致知

     

     

  •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梁栋﹝LeungTong﹞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