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隔,所以已读不回 —— 观《聊斋·Why We Chat》

1月 7th, 2019 § 阴阳相隔,所以已读不回 —— 观《聊斋·Why We Chat》已关闭评论 § permalink


文/梁栋﹝LeungTong﹞


一、When Mr Pu Meets Ms Hu

1.1 蒲先生想念的胡小姐

蒲先生不写书了,写了一个叫「斋聊」的APP,里面,你可以设定一个虚拟对象来陪你聊天。蒲先生自己也设定了一个,她叫胡(狐)小姐。

一天,蒲先生来到聊斋大酒店,他在躲避「回家」,不料,客房已满。蒲先生独言独语。

「我好像什么都没有,有家,不想回,有房间,进不去,行李寄存了,拿不拿也无所谓,有手机不知道要打给谁,街上又很冷。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到了这里。但是,我常常想起你。你知道我,我静不下来,我一静下来就觉得很不安。但我真的很想很想,安安静静的,很安全的,就在心里,只放一个人。只放一个人,一直到天荒地老。」

蒲先生来到沙发区,打开「斋聊」APP。

蒲:「嗨。」胡:「嗨,你好吗。」…… 蒲:「你老公呢?」胡:「在洗澡。」蒲:「把他赶走,我们聊。」胡:「不用赶他走,他洗很久的,我们聊。」…… 突然,蒲先生的妻子出现,大喊: 「又是你这个女人」、「你为什么还缠着他」、「你为什么抢我老公」…… 胡小姐不屑:「谁抢谁的老公。是谁不要脸。」 蒲妻不甘: 「我为他牺牲了那么多,为他背负了那么多闲言闲语,我当初一定是瞎了才会跟他结婚。」胡小姐应道:「你真的是瞎了,而且你要继续瞎下去才能跟他在一起。」

服务员走了过来,对蒲先生表示歉意,因为房间还在准备中,所以送蒲先生一张水疗中心的兑换卷。蒲先生围着毛巾进去蒸气房,尝试休息下来。

胡小姐对蒲先生说:「你的心里,不一定常常想起我,可是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你累了,可以回来坐坐,来我心里你的位置坐坐,我不会拒绝你。也不会变心的,因为。我不是你。」蒲先生: 「你为什么不恨我」胡小姐: 「不管你怎样对我,不管你怎么看我们的关系,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蒲先生:「不管你怎样对我,不管你怎么看我们的关系,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我的心里,一定有你的位置。」

蒲先生的表妹出现,告诉她表哥,有男生追她,蒲先生变得一脸严肃:「你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他不是单身的不要让他碰。」这时,女记者出现,责问蒲先生:「那你为什么要碰我?」「你不一样,你已经成年了。」「所以你就可以这样对我了?我现在伤心了你都不管了吗?」蒲先生:「说好是个游戏,你突然变认真起来,我怎么办?」表妹又告诉蒲先生: 「我有了孩子。」蒲先生教诲表妹:「孩子不能要。他知道你有孩子,他更不会理你。孩子是个变数 ……」女记者对蒲先生哭述:「我本来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很爱很爱你,我可以做你的知音! 为什么?你为什么要杀掉那个我,把我从天上摘下来,然后放到床上去,把这份爱结束。」

蒲先生走出蒸气房,来到一个房间。

胡小姐忙着换床单:「见鬼了,怎么流了这么多血。」众男女一边帮忙整理房间,一边议论:「有女人肯为自己自杀,那是一个男人的成就。」、「那个女记者就为这个男人自杀?值得吗。」、「她特意选了第一次和他发生关系的酒店房间自杀。」一旁,蒲先生走进房间,女记者也走了进来,寒暄,调情,一起「打发时间」……

接着,蒲先生参加了胡小姐的酒会,酒会上,蒲先生遇见胡小姐。蒲: 「为什么你会在这里工作?」胡: 「是你设定的,我才能在这里遇到你。」蒲: 「来,我喂你。」胡: 「嗯。」这时,胡小姐的前夫出现:「你为什么在这里偷吃,我们还没正式分手。」胡:「我没有偷吃,我是正大光明地在吃。」蒲:「她有跟我说你(偷情)的事情。」…… 前夫:「你跟我回家。」胡:「我把你甩了。」蒲:「她把你甩了。」蒲先生与胡小姐开始调情,求婚,怀孕,结婚。

好景不长。在他们许诺为了儿子而成为更好的人,更好的父母之时,他们的儿子对她说,他命中注定有两个劫,一个是出生的时候,一个是二十一岁的时候。胡小姐问:「如果你过了二十一岁那个劫,你可以活多久?」她儿子说:「不知道,因为我连出生这个劫也过不了」胡:「你为什么不来了?」儿子:「是个考验,对你们。」医护从一个柜拿出死婴。胡:「我以为我来,他来,你来,都是为了成长这件事,可是现在你不来了,我好像没有留下的理由,我好像必须要离开,难道,这个也是设定吗?」胡小姐和蒲先生离婚了。

服务员走了过来,「先生,您的客房已经准备好,请跟我来」。蒲先生来到自己的房间,四下无人,心脏病发,倒地。

(中场休息)

1.2 胡小姐想念的蒲先生

胡小姐遇见蒲先生的情妇。胡小姐问: 「他好吗?」情妇答: 「他不好。自从他发明了那个app,每天都跟他设计的那个你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跟一个不存在的,自己设计的最爱聊天。他的事业很成功,但他的现实世界跨掉了,我要把他救出来。从你,从你们的过去走出来。我要他,在现实,实实在在地有新的开始。我知道我在你眼中我很不知所谓,我也很瞧不起自己好吗?所以,我决定不再躲,如果我对他是认真的,我就要勇敢一点。他的时间已经停了好久了,他要Move On了,你就让他走吧 …… 」(第八场)

胡小姐遇见蒲先生的妻子,对蒲先生说:「你就娶他为妻吧。这个女人对你那么好,你就成全她吧。」 …… 蒲妻:「他还想着你。结婚之后,他还恨我呢! 他恨什么?他有什么资格恨?! 我一天到晚都为这个家在忙,他付出过什么?我为什么要让他恨?! 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我幸福。」胡:「或许是你自己觉得不配有幸福?你就可以躲到这个不幸福后面,不用面对现实了。」蒲妻:「现实?我的现实到底是什么?!」胡:「你的现实就是 …… 你这戒指脱不下来了。」蒲妻:「我这戒指真的脱不下来了 …… 算你狠。」(第八场)

胡小姐遇见小鲜肉(妈宝),在酒店调情,做两个人的运动。胡: 「你有创作吗?」小鲜肉:「没有哦,为什么我要创作?」胡:「你对音乐了解这么深,一首曲子都没有写?」小鲜肉:「我是学演奏的,创作是无中生有,我不会。」胡:「我觉得会创作的人都很sexy,不管表面多么轻狂,他有另一面深深的藏在他的创作里面。」…… 一旁,蒲先生在独自言语:「它在我脑海中孕育了二十多年了,它一直在沉睡,然后有一天,它醒了,我用五天五夜就把它写出来,然后就没有了。好像我来这个世界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最好笑的是,别人问我什么时候再写第二本,我说没有了,好像我对不起他们了,好像我错了。」(第九场)

胡小姐遇见自己的前夫(医生)。医生:「我们的关系弄到这田地真的很悲哀。」胡:「所以那是我的责任吗?」医生:「我们在一起十几年,你能不能再给我多一点时间?请我喝一杯?」胡:「喝水吧,不用钱。」医生:「跟我回家好不好?我发誓我会好好对待你的。」胡:「我不相信。」医生:「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胡:「因为我变心了。」医生:「为了他?他是个Nobody。」胡:「他不是Nobody」医生:「他赚多少?」胡:「钱我有。」 …… 医生:「我知道为什么你不想见我,因为你不能面对我。」胡:「我不想见你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沟通。」医生:「我有跟你说过要跟你聊,只是你不肯!」胡:「每一次你说你想跟我聊,根本不是想跟我聊,你只是想教训我,想告诉我你对我有什么不满,我不再听话了。」医生:「好了,我受够了。」(第十场)

胡小姐遇见蒲先生的表妹。表妹:「表嫂,我差点忘了,我来找你是因为表哥要我跟你说他出事了。警察抓了他,说什么殡仪馆的污水排放出来问题。他心脏病发了之后,在医院躺了几个月,安装了一个心律调节器,之后去了美国带来一个溶尸仪器的专利回来,开了一间殡仪馆 …… 」胡:「什么?什么?什么?你还有什么事情忘记告诉我?他什么都没有告诉我?!」表妹:「他说他传了很多信息给你都没回他。」蒲先生出现:「你快跟你表嫂说,叫她来救我。」女记者突然冒出来:「天大地大,你偏偏要到我老公的地方开什么什么死人店。」蒲:「怎么又是你?」女记者:「我不抓住这个机会弄死你,还算是个人吗?」蒲:「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女记者:「我就是要提醒你,你到底做错了什么?!」蒲:「不要过来,放开我。」女记者:「抓他抓他。」蒲先生被抓走。胡小姐联系的律师,准备营救蒲先生,律师建议去找庞公子的父亲厐老大(地头蛇,传统殡仪馆老总)。(第十一场)

在厐老大的八十岁大寿庆典上,胡小姐拜访厐老大,说服庞老大原谅蒲先生。阴差阳错,厐老大把公司托付于蒲先生。蒲先生:「现在的人,过世之后,只有土葬和火葬两个选择。可是在美国,有几个省份已经开始有水葬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用碱性液体把尸体分解,三个小时后,分解就完成。剩下的有像可口可乐的有机液体和骨灰。有机液体可以用来灌溉农作物,骨灰家属就可以带走。过程好安静,不会有味道,也不会有火,家属不会有不安感。遗体沐浴在水里面,三个小时完成。先人的一生,从水里来,也从水里走。」(第十二场)

蒲先生用心经营着这家殡仪公司,在死亡博览会,胡小姐遇见蒲先生,蒲:「嗨,你怎么会在这里?」胡:「嗨。」蒲:「我在这里顾摊位,过来这里坐,你现在看到的是美国最新的溶尸仪器。APP那公司我卖了。我觉得现在的世界太虚幻,只有死亡最实际。你按一个键,遗体还是会在,不管你按哪一个键,尸体还是会腐烂,还是会臭,还是要好好的处理。真的,我越来越觉得很多事情都要好好的去处理。」

胡小姐哭。

蒲:「那之前呢?之前为什么不来?我发生了很多事,好想告诉你。」胡:「我真的很高兴可以跟你见面,跟你聊天。真的。」蒲:「哦。好。我懂了。」胡:「你不懂。但是没有关系。」

蒲先生的表妹出现,在一旁独语:「表嫂,那天我忘了跟你说,有一次我帮我儿子补习自然科学的时候 …… 你知道毛虫要变成蝴蝶是要结蛹的。那是昆虫的生命过程,叫蜕变。毛虫在蛹里面,器官完完全全地融化掉,然后重新组合成为虫的身体,然后羽化。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们不能插手,不能打扰它,让它好好完成每个阶段。尤其是羽化的时候,它从蛹爬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多事去帮它剥开蛹壳,它翅膀就张不开了。」

蒲:「那之前呢?之前为什么不来?我发生了很多事,好想告诉你。」胡:「我真的很高兴可以跟你见面,跟你聊天。真的。」蒲:「哦。好。我懂了。」胡:「你不懂。但是没有关系。」

表妹:「人的一辈子必须彻底经历了每一个阶段,包括那些又丑又慢的阶段,才能彻底地成长。有些人需要几年,可能,有些人需要一辈子。一段关系里面,到底是谁,在等谁蜕变?」

蒲:「那之前呢?之前为什么不来?我发生了很多事,好想告诉你。」胡:「我真的很高兴可以跟你见面,跟你聊天。真的。」蒲:「哦。好。我懂了。」胡:「你不懂。但是没有关系。」 (第十三场)

胡小姐遇见女记者。胡:「我在看他(蒲先生)死之前写的一封信。」女记者:「有提起我吗?有写我们是怎么开始吗?有写我们是怎么相遇吗?有写我们第一次发生亲密关系吗?有写他有挂念我吗?我是不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一个?我是不是他最重要的女人?」胡:「没有。」(第十四场)

胡小姐遇见蒲先生。蒲:「最后,我的心里只有两样东西。你,跟心律调节器。」胡:「可以跟你的心律调节器平起平坐,是我一生的快乐。」…… 蒲先生与胡小姐牵手漫舞。胡小姐:「我们没有舞步,可是心灵却一起漫舞。也许,这就是最接近我们所谓的,爱。」(第十五场)

(剧终)

1.3 蒲先生与胡小姐的《聊斋》

这是我所看见的《聊斋·Why We Chat》,它是林奕华对《聊斋志异》进行改编与再创作的一部舞台作品。在写剧评之前,我在想,如果不对剧情有所交代,那些没有机会亲历这部舞台剧的读者,能意会到导演林奕华及编剧黄咏诗的匠心独运么?如需,又如何交代剧情?我选择如实呈现剧本中的关键对话,因为一部舞台剧(话剧),最大的魅力无疑就是语言本身,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无限想象空间。实际上,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是非线性的叙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聊斋志异》本身所蕴含的文本结构的可能性,来找到这些非线性叙事的合法性与合情性。第一部分,我用了正体与斜体两种形式来区分「实」与「虚」的部分。正体部分,是真实发生的;斜体部分,可以是手机APP里面所发生的,可以是蒲先生脑海里所回忆的、所幻想的,也可以是虚拟网络入侵现实,一如妖狐鬼怪。很有趣,三种选择方式,其实是三种观看方式,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意味。但是,为何如此这般「设定」,为何如此这般「幻想」,为何虚拟如此这般照进现实,它们有着共同的指向: 为什么蒲先生无法摆脱这些痛苦的念念不忘。这正是是剧所要探讨的,两性间的假性亲密关系 —— 一个不会「聊天」的家怎么回呢。

第一部分,以蒲先生为主轴,摆出问题;第二部分,以胡小姐为主轴,寻找答案。在第二部分,我以「遇见」来串联这些重要的非线性叙事片段。胡小姐遇见了,蒲先生的情妇、蒲先生的妻子、蒲先生的表妹,蒲先生的女记者,胡小姐遇见了小鲜肉、前夫医生、厐老大、蒲先生。所有的这些「遇见」是有结构的,为什么这些遇见里,蒲先生选择了胡小姐,胡小姐选择了蒲先生,其实,答案就在他们彼此的对话中。厐老大的殡仪馆、蒲先生的溶尸仪器、表妹的化蛹为蝶,胡小姐的「你不懂」,所有这些都有着某种映射结构,在结构中,你会读到「时间」、「过程」、「成长」;蒲妻无法脱下的戒指,女记者因爱生恨,胡小姐为蒲先生救赎,蒲先生的最后一封信,蒲先生与胡小姐最后一段不是舞蹈的舞蹈,在比对中,你会读到「懂」、「爱」、「家」。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特意跑到楼下买了一本《聊斋·Why We Chat》的剧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这些对话中,看到了「互文」的影子,看到了结构,这非常有趣,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一遍遍读剧本,越读越有滋味。其实,我觉得,剧本中的这些文字,这些对话,就已经是剧评本身了。

可是,这跟《聊斋》有什么关系?除了蒲先生与蒲松龄同姓,胡小姐与狐同谐音,除了《聊斋》也在写小三的爱恨情仇,整个舞台演出看不到任何妖狐鬼怪、任何我们深深印记中的聊斋的影子。然而,我确实看到了《聊斋》。因为鬼狐的神出鬼没,因为人与鬼狐的阴阳相隔,让这里的非线性的文本结构、叙事方式以及剧情内容贴得严丝合缝。我们不时看到,蒲妻突然出现,女记者突然出现,蒲与胡的儿子突然出现,等等;我们还看到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在错位、消融,我们看到虚与实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在《聊斋》的背景下,毫无违和感,同时,这一手法,让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去探讨戏剧里面更为深层的意涵。如果,我们只是习惯线性的叙事,只囿于《聊斋志异》固有的故事,我们便不会发现这当中的妙处与乐趣。

我还在想,其实,这里面还有更多的观看方式。比如,你可以认为,除了第一场、第五场A、第八场A、第十四场A (共同主题: 什么是聊斋之我可以只和我设定的人聊天吗) 是真的,其他的都是虚拟的。你还可以认为,剧中的情妇、妻子、女记者、胡小姐是同一个人;胡小姐的前夫、表妹的男朋友、蒲先生是同一个人;甚至,蒲先生和胡小姐是一个人。或许,这会是另一番旨趣。我想,这正是看戏的最大快感。

二、Why We Marry

2.1 结了婚的男人都差不多

胡小姐说,结了婚的男人都差不多。也许,答案就藏在以下几组不经意间的对话和细节。《聊斋·Why We Chat》在编排上,除了以蒲先生、胡小姐为主线展开,还有诸多「枝节」由一些未知名的男男女女、服务员、胡妈、胡弟等角色来充实。你可以想象这是属于妖狐鬼怪的时间。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片段,其实,暗藏玄机。这里不做赘述,我们从黄咏诗的文字里,细细体味。

( 1 ) 第二场
男: 你不是去做了那个「超级激光腺上线感光交流拉皮术」吗?怎样啊?
女: 我老公说,看起来没什么分别!
男: 你看起来的确没有什么分别。
女: 你们懂什么?我就是做了脸,才可以没有分别呀,不然什么都塌了! 你知道一个女人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是老公。不对。是小三。不对。
女: 是地心引力。我们一定不能输给地心引力。姐姐妹妹们我们一定要挺下去 !

( 2 ) 第三场
蒲妻与胡小姐比划胸部。

( 3 ) 第四场
服务员: 蒲先生好! 有没有兴趣做我们的 Spa 的 Signature Treament,瑞电四手按摩。用上等的有机精油,用四手做一个渗透性极强的按摩 ……
服务员: 同时可以帮你的脸做一个最彻底的清洁疗程,这个点,这个疮,这个纹,这条毛毛,通通都可以化掉 ……
服务员: 配合一个雷射把这个边拉起来,这边拉起来,通通拉起来,把轮廓紧紧的收紧。
服务员: 我建议用雷射把这个痣彻底地消灭,这个痣超招惹是非哦。
蒲: 这是痣吗?

( 4 ) 第六场
胡: 妈,我们是两情相悦的。
蒲: 你放心,我会对她很好的。
妈: 你走开,她赚多少你赚多少?辛辛苦苦养了这么久,就这样给嫁了!
妈: 你爸跑了,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 ……
妈: 然后嫁了你这个穷鬼! 你好穷! 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穷!
妈: 我们家还没有房,叫我老了睡哪里啊?睡路边上吗?
蒲: 妈,我们两个是真心相爱的,张爱玲曾经说过,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等于长期卖淫。

( 5 ) 第七场
胡: 对不起,本来我打算,给你一个家庭,为你生一个孩子。可是 ……
蒲: 孩子我们可以再生。
胡: 我们离婚吧。
蒲: 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没有了是我的错?
胡: 不是你的错,可是你真的还未准备好,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你将来不愁没有女人,而且你现在这个状态是她们最喜欢的。
蒲: 你现在跟我扯什么别的女人,我不会跟别人在一起的。
胡: 你会的!
蒲: 我不会!
胡: 你会的!

2.2 你的幸福是我给的

第四场。女记者阴魂不散地缠着蒲先生。
记: 蒲先生,我来访问你,你觉得你会爱人吗?
蒲: 我会啊,只是不爱你而已。
记: 我听不懂,你有必要这么毒吗?
……
蒲: 难道你想我骗你吗?
记: 你骗呀你为什么不骗?
蒲: 我根本不爱你。我为什么要骗你?
记: 蒲先生,我来访问你了,为什么我想给你幸福但是你不要?
蒲: 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记: 当然知道,幸福就是 …… 你幸福。
记: 不,幸福是 …… 你幸福是因为我 ……
记: 幸福是 …… 你的幸福是我给的。
记: 我是最好的,我这么好,你不可能拒绝我 ……
记: 幸福是 …… 你幸福是因为我给,你才能幸福我才爽。

第十四场,蒲先生死了。女记者问胡小姐,蒲先生死之前写的一封信里面有没有提到她。胡小姐答,没有。女记者顿时情绪失控: 「我把他害得那么惨他都没有提起过我吗?他有原谅我吗?怎么可能?!我跟他之间的事,难道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不够好?我不够好吗?还是我不够欣赏他?我害他害得还不够惨吗?我就不值得他提我一次?! 我对他是真的!」

女记者终究还是不明白。然而,我们明白了吗?

王耀庆(饰蒲先生)、张艾嘉(饰胡小姐)、林奕华(导演)在《聊斋·三人行》有段有趣的对话。

王: 什么是幸福,我觉得,能够「给予」是一种幸福。所以,幸福是自己争取还是别人给你会来得容易,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就是,一定是你怎样培养出自己有能够给予他人的这种能力,那个时候就是一种幸福。

张: 给予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当你给的时候,你只是想prove自己是有能力给,这个只是在serve你自己,而不是serve对方。

林: 如果真的是有所谓的施与受的关系的话,第一件事情其实还是你要懂得怎样去给东西给自己,然后自己也要懂得怎么去感激给你东西的那个自己,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那个幸福就是,你对你自己的现状很自在。你懂你自己了,然后知道你应该怎样和自己来沟通。

王: 所以,幸福是不是跟某感恩有某一种的连结。

林: 很多人都把幸福放在天枰上面,一定要怎么给,然后怎么收,但不是怎样子的。幸福是一种能力,你必须要自己提炼出一种能够感受到它的能力,不管在你给还是收的时候,对你来讲其实是一样的。

三、Why We Chat

3.1 两个人的聊天

先来看三组对话。

(1)
第二场,蒲先生在和斋聊APP的「胡小姐」聊天,被蒲先生的妻子抓了个现行。
蒲: 我跟她真的没什么,只跟她聊天而已。
妻: 你为什么不跟我聊?
胡: 妹妹,如果你跟他分开了他就跟你聊了。
蒲: 有必要说实话吗?

(2)
第十场,胡小姐的前夫(医生)恳求胡小姐跟他回家,胡小姐说她的心变了。
医生: 我知道为什么你不想见我,因为你不能面对我。
胡: 我不想见你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沟通。
医生: 我有跟你说过要跟你聊,只是你不肯!
胡: 每一次你说你想跟我聊,根本不是想跟我聊,你只是想教训我,想告诉我你对我有什么不满,我不再听话了。
医生: 好了,我受够了。
胡: 对! 每一次,是每一次,我说到我觉得你不理我了,你就会说,好了我受够了,你受够了?你到底受够了什么?
医生: 你知道我不喜欢跟女人玩游戏。
胡: 这不是游戏这是沟通! 在沟通里面,你不可能永远是对的!

(3)
第五场 A,斋聊APP里,蒲先生和胡小姐在聊天。
胡: 你觉得在你的人生中,遇到对的人多,还是错的人多?
蒲: 你呢?
胡: 我先问你的。
蒲: 我可以反问你呀?
胡: 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呢?我知道,你是怕聊到一些你不想回答的问题。
蒲: 这样聊要聊到什么时候?
胡: 所以当我讲到有些你不想听的话的时候 ……
蒲: 那很简单,我可以把你 ……
胡: 换掉?
蒲: 对。
胡: 这才是一件很错的事。

在台北诚品书店的《聊斋·Why We Chat》分享会,杨照直言: 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境,是我们藉由聊天,百无聊Line,…… 你不能和任何一个人、你只能跟所有人「言不及意」,因为跟每个人都必须要「却道天凉好个秋」,因为我们不敢跟某个人离开了聊天的「安全范围」。林奕华认为,聊天是一种交流,但有一个东西可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打不开自己,就是害怕,害怕各种不在我们控制能力之内的东西。 所以,胡小姐才对前夫嘶声力竭地说道: 这不是游戏这是沟通! 在沟通里面,你不可能永远是对的! 蒲妻不理解「我为他牺牲了那么多,为他背负了那么多闲言闲语」却依然无法挽回情感,女记者不理解「你的幸福是我给的」却依然不值得蒲先生提一次,医生不理解「训练了你十几年」却无法和胡小姐回家。蒲妻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聊?」,医生说「我有跟你说过要跟你聊,只是你不肯!」,女记者说,「我把他害得那么惨他都没有提起过我吗?」殊不知,当相爱变成期望,但期望变成控制,就再也没有聊天的空间了。

第二场,众男众女在聊猫咪的故事,女生说,她梦见她的猫咪,不停地喵喵喵的在叫,说这里好害怕 …… 男生说,他的猫前一阵子过世了,现在常常穿黑色衣服,因为想看见它的毛 …… 一旁,蒲先生羡慕地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聊天?蒲先生自然知晓。蒲先生独言独语。

蒲: 你可以不要再对我有期望吗?
蒲: 为什么你觉得不变就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呢?
蒲: 你怎么知道改变一定就是好的?
蒲: 你觉得我不懂你?那你懂我吗?
蒲: 为什么你总说我不会变?

两个人,因为无法满足彼此的期望,因为无法包容,因为无法相知,由两情相悦到一厢情愿,由相亲相爱到阴阳相隔,两个人的言语还在继续,所有的言语都已读不回,一个无法「聊天」的家是回不了的。

3.2 谁设定了你

在舞台剧《聊斋·Why We Chat》,有四组对话很有意思,灯光暗,幕布徐徐落下,投影亮起,一边是胡先生,一边是胡小姐。你可以想象,这是斋聊APP里的情景。他们聊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什么是「设定」,或者,什么是「你自己」。

第一场
蒲: 那你最爱的人是谁呢?难道不是你自己?
胡: 我最爱的人是你。
蒲: 这个设定是不是应该保留一下?
胡: 那你就要去问一问,那个设定我在这里跟你聊天的人了。
蒲: 那个人不就是我吗?
胡: ( 但笑不语 )
蒲: 那个人如果不是我会是谁?
胡: ( 但笑不语 )
蒲: 难道是你吗?
胡: ( 但笑不语 )

第八场 A
蒲: 那我这么说吧,命运不是我们想变就能变,但不代表我们不能够努力,活着没有选择,而且重点是,一旦决定了,就不要后悔。
胡: 所以在你的人生中,是没有后悔的?
蒲: 我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胡: 那是不是你只是自己在催眠自己,并不代表你没有真正的后悔吗?
蒲: 你忘了吗,你是我设定的,我随时可以换一个,我不后悔。
胡: 我是你设定的,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在设定我的时候,就是你在设定自己。可是你连自己都没有设定好,请问你,怎样设定我呢?
蒲: 当机了,很简单,现在就是重新设定的时候。


第十四场 A
蒲: 为什么你总说我不懂?
胡: 你不会懂。
蒲: 为什么我不会懂?
胡: 因为你不会变。
蒲: 你怎么能知道改变一定是好的呢?你凭什么站在一个制高点去讲这件事情?
……
蒲: 好,你觉得我不懂你,那你懂我吗?
胡: 还有谁比我更懂你呢?
蒲: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他会比你更懂我?
胡: 被你认为比我更懂你的人,也只不过是从来不要求你变的人。
蒲: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可以不要再对我有期望吗?
胡: 我只是你设定的,当然我要满足你,可是,那些没有被你设定的,难道你就不用再面对他们的期待了吗?
蒲: 我可以离开。
胡: 你不是离开,你是换掉,你可以换个名字,换个身份,可是难道你就真的不是你自己了吗?
蒲: (大笑)你总算懂了,这就是设定!


3.3 一个人的聊天

在APP、在社交网站、在生活,你对你自己的设定,决定了你对你生活的设定。问题是,我们懂我们自己吗。我们都未曾孤独地面对过自己。《聊斋·Why We Chat》把舞台场景设定在旅馆、心理空间、虚拟网络、殡仪馆,不知导演有意无意,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妙。我们只有当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旅行的时候,只有自己在梦境里、在幻想中,只有面对虚拟的网络对象,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有勇气如此真实地诚实地面对自己,与自己聊天。一个人的聊天,恰是自我认知的开始。

一个人如何聊天?林奕华在早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个回答很精彩,大意是,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人坐在你对面,那个人就是内在的自我。这时,你会和内在的自我聊天,因为聊天而「孤独」,还是不自觉地划着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因为回避而「寂寞」?在林奕华看来,每个人如果要活出他的自我的话,他其实就是要接受人是孤独的这件事情,因为每个人在孤独之前都是纯粹的。孤独,就是要面对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开始意识到自己所赋予的生命意义,尊重自己,进而尊重每一个相遇。对话,亦由此发生。在《孤独六讲》,蒋勋先生写道: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恰是最孤独的时候;同样的,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如果说,「聊」是精神寄托,「斋」是狭小空间,那么,只有当我们拥有可以承载不同性别、不同声音、不同意念、不同生活价值的空间(斋)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聊」,有所寄托。这个空间需要自己去开拓,开拓自己的空间,随后去开拓自己与别人的空间,然后,相知相爱。

第二场,蒲先生对话胡小姐。
蒲: 好了,我受够了! 要懂一个人,不是都从聊天开始的吗?
胡: 所有跟你聊天的人,都懂你吗?
蒲: 那为什么你懂我?
胡: 因为我爱你,我想懂你,可是,人总是懂得太晚。

懂,也是需要空间的。社会角色的设定,性别角色的设定,社会价值的固化,文化价值的规训,让我们失去了空间。

懂,也是需要时间的。

蒲先生表妹说, 毛虫要变成蝴蝶是要结蛹的。那是昆虫的生命过程,叫蜕变。毛虫在蛹里面,器官完完全全地融化掉,然后重新组合成为虫的身体,然后羽化。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们不能插手,不能打扰它,让它好好完成每个阶段。尤其是羽化的时候,它从蛹爬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多事去帮它剥开蛹壳,它翅膀就张不开了。


3.4 我们回家吧

第十五场,蒲先生对胡小姐说: 来,我们回家。蒲先生伸出手,胡小姐拖着他,二人慢慢往前走。

胡: 见到你,好像见到一个新的世界,那个世界,我不是中心,你也不是中心,是我们发明了一个共同的中心,一个其他人进不到,也不明白,一个难以用言语去道明的,中心,我们一面依偎着,盘旋着,一边往前走。如果时间不是一条直线的话,我们可以一直盘旋,一直微笑着,直到融在一起,一起在世界里飘荡;没有戏剧性的感情起落,没有吵杂的语言沟通,没有受其他人的观念其他的期待会影响着我们;没有炫耀没有自怜没有责怪也没有耍懒,一切都是淡然而安全的。我们没有舞步,可是心灵却一起漫舞;也许,这就是最接近我们所谓的,爱。

胡: 如果我爱你,我就会懂得爱自己了。然后,这就是我们的然后了。

胡: 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说了。

第一场。

蒲: 我们这样聊要聊到什么时候。
胡: 你想聊到什么时候就聊到什么时候,你想聊什么就聊什么。

真浪漫。

 


参考及推荐文本


1、《聊斋·Why We Chat》剧本。

2、林奕华 X 王耀庆: 聊天,一门正在失去的艺术。

3、林奕华×杨照:一厢情愿的《聊斋志异》。


……………………………………………………
本文遵循 CC知识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乡土,似曾相识却未曾相识 —— 重读《乡土中国》

8月 8th, 2014 § 乡土,似曾相识却未曾相识 —— 重读《乡土中国》已关闭评论 § permalink

 
 
 
家乡有她的一种魅力,这种魅力被人们概括为「乡土」,乡土是一个漂亮的词。然而,家乡让人思念,却再也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乡土到底意味着什么?
 
可以读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是费老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学期间所写的讲稿,并连载于当时的《世纪评论》。按费老先生自述,书中诸多概念,甚至「乡村社会」这一议题本身其实都是费老一边讲学一边探索出来的,在当时学界还属空白领域。多年后,重读此书,费老先生为他年轻时代的那股闯劲所触动,而我们则庆幸能一睹老一辈学人的卓识与风姿。书中,费老多处强调里面很多概念是不成熟的,即便如此,当中诸多令人赞叹的洞见及深入浅出的社会学分析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无可否认的是,乡土社会已渐渐远去,但乡土观念却依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
 
回到文本。费老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源于先人所坚守的一种「无需流动」的生产方式(农业谋生)和生活方式(聚村而居)。因之,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别人看着长大的,这造就了一种天然的默契。基于这种默契,乡土社会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社会形态,它的「土」、「愚」、「私」、「法」、「礼俗」等等都有着鲜明的内在逻辑。对此,费老在书中做了非常有趣的分析,本文不作赘述。我愿意列举几段印象深刻的文字,与大家一起思考。
 
1、
 
书中,费老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说的是: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西方)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越远,也愈推愈薄。(P34 ①)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能伸能缩的能力,这造成了群己、人我的界限划分非常模糊,因而公和私是相对的。由此,费老引出一个很有趣,却值得深思的推论: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 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P38)
 
细究一番,中国人可不正是这样。很团结?似乎不是。很自私?好像没有。我们只能用很中国的方式来作答:这个很难讲/看你怎么讲/随便你怎么讲。然而,如今我们已不能这般马虎地回应这一问题了。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古以来的道德教育,为何它慷慨激词,却收效甚微。它太虚伪了。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分析了道德的悖论,儒家的君子道德想象其实是不成立的。而费孝通借「差序格局」对「私」的分析,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的无力与虚伪。可是,我们终究是需要社会道德的。在差序格局里,社会道德如何重建?差序格局中的人是否注定就是「私」的?如果是,这近乎人之常情的差序格局,改良还是解构?费老先生没有给出答案,但我们需要解答。
 
2、
 
在第6章,费老先生谈到了「家族」,指出乡土社会中的家在结构原则上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P57)这与西方家庭非常不一样。具体是: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情感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P57)
 
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角 …… (乡土社会里)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什么话可说的」。(P57)
 
考察现代中国家庭,不难发现,其主轴仍是父子与婆媳。《新周刊》如此评述现代爱情:「我们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物质基础,这么自由的两性关系,但我们创造并迎来的,却是史无前例的,岌岌可危的爱情时代。」② 原因在于,浪漫的人们在选择婚姻之后,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陷入这种传统的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纵向的差序格局之中,夫妻变成了配角。如今,多少夫妇还是把子女当做他们一生最大的依靠。而遗憾的是,这却是最失败的赌注,因为他们开始彼此疏远,继而失去了「爱」。我尤其想指出的是,「爱」的缺失将导致「家」的缺失,而没有「家」的老夫老妻其实也是剩男剩女。所以,我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实际上是不饱满的,它不能文化地存在,而这意味着「家」尚未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家」并不具备幸福的条件。
 
这里,我愿意分享我对「家」和「爱」的期许:一如艺术凭藉人的创造力将我们的情感塑造成现实,我们通过对「家」的创作将「爱」塑造成可感的现实。而这需要我们将「夫妻」调整为差序格局中的主轴,并还子女以自由。
 
3、
 
费老先生在书中对「礼治秩序」和「教化权力」有多处论述,以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人们)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P71~72)
 
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P97)
 
如今,这种教化权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而不同的是,旧经验已经无法因应新生活了。然而,父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已然大不相同,或许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这种教化权力。中国父母对子女有着太强的占有欲,总想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子女。也许他们意识到观念的差异将造成难以逾越的代沟,这将肢解他们固执的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家庭观念。在普遍把代沟问题归咎于年轻人的今天,我必须善意提醒,与向传统看齐的乡土社会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以「未来」为标准,如果父母不「学习」,恐难以与子女共享未来。
 
此外,这种对传统教化的顺服使得我们没有成长的机会。林奕华认为中国的文化和传统是一直在打压成长的,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只需成熟。③ 因为我们在出生之前,前人已为我们备下答案和标准。于是我们只需知道答案,而无需问问题,无需去尝试。我们不能试错,因为我们不能犯错。在传统观念里,所谓成熟是指,当你的想法和行为和大人想的一模一样的时候,你就成熟了。可是,这种成熟是荒诞的。当我们盲从传统,只求答案,而对事物失去陌生感,失去求索的热情,久而久之,我们就失去「反思」的能力。当我们失去成长的机会,不能亲身体验一个「过程」,我们就失去了「感受」的能力。然而,当一个人既不能「感受」又不能「反思」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拥有什么的人生?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分享更多的想法。我特意挑选这几段是因为它们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必须予以回应的社会/生活难题。此外,这几段所讨论的都是「乡土」观念的消极影响。关于「乡土」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限于一种美好印象,似曾相识却未曾相识,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更现实的一面。在拥抱城市却发现得不到城市的温暖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乡土投以新的期待,而得到的却可能是更残酷的打击。我想说,这种对未来的城/乡二元想象其实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诚如费老先生所言,「在我们社会的极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P9)时下的道德困境、城乡困局等莫不与此相关。在谈及城市与乡土,现代与传统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简单概之。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深入考究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乡土」的悖论性感到困苦。有个值得思考的例子,一方面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是「私人定制」的,具体的,雷吉斯•德布雷更是将这种友谊视为奇异的经验,在个别之中取得普遍,无虚伪也无空话。④ 然而,传统的诸多规训却让这种友谊变得愚钝、虚伪。赵汀阳提醒人们,现代概念每天都在规训着我们,体制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感受方式。⑤ 而我想说,传统礼俗同样如此。乡土社会已渐渐远去,乡土观念依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仍须面对「乡土」这一悖论性存在,我们须对它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费老先生的工作。

 
 
 
 
 
注:
 
① 文中所有的页码标注都是北京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相应的页码。
 
② 《新周刊》2006年第3期:保卫爱情。
 
③ 林奕华:艺术终究是个人成长。文汇报,2014年5月2日 副刊 A26
 
④ 雷吉斯•德布雷、赵汀阳:两面之词,2014,p097
 
⑤ 雷吉斯•德布雷、赵汀阳:两面之词,2014,p036

 
 
 
 

……………………………………………………
 
本文遵循CC知识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这篇文章是应广州湾青年会馆之邀为第一期「壹书壹会」而作。

 
 
 
 
 
 



东施没有爱情

5月 28th, 2014 § 东施没有爱情已关闭评论 § permalink

 

 
据闻,春秋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女子,其貌之美,沉鱼落雁,人皆爱之。其邻东施甚是羡慕,某日,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却博得众人怜爱,遂摹而仿之。不料,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①

 
我愿意相信李渔之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② 东施的失误在于“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或许,不懂自己,就不懂美。进一步,不懂自己的人会懂得爱么?如果东施是个剩女,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份感情,她要寻找她的Mr. Right,又该有怎样的故事?

 
常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为什么?

 
有则未经考究的故事。一个小孩正儿八经地声称自己知道结婚是怎么回事:结婚就是爸爸的精子咕噜一下就跑到妈妈肚子里了。大概大家听后都会会心一笑,我们知道,仅有“性”对婚姻来说是不足够的。可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值得说的经验或想象?除了满足荷尔蒙的需要以及延续香火外,我们为什么要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共度此生。因为爱情?什么是爱情?

 
当女人过了一定年纪,身边人便会有意或无意地提醒:该结婚了,你不结婚,过了28岁,甚至24岁,你就老了,没人要了。相信不少“大”龄青年都有过类似的被逼婚的经历,他们的父母是如此的焦虑,可是,他们到底在忧虑什么?他们在担心子女得不到“爱”,在担心他们子女得不到“幸福”?说白了,他们是在惦记着他们的孙子。对他们来说,“抱得孙子”才意味着人生程式的完结。

 
在我们父辈看来,人生就是为了没完没了的“明天”“捱”日子。所以,父辈总在教导我们:为了美好明天,要好好学习,要考上重点小学,要考上重点中学,要考上重点大学。走出校园,要懂得人情世故,要当“官”③ ,要结婚,要生子,要育儿,要为子女学业操心,要为子女工作操心,要为子女婚姻操心,直到“抱得孙儿归”。这也便是父辈(传统)所能理解,所能想象的生活。于是,爱变成了“我忙死忙活,你为这个家做什么了”,变成了“我辛辛苦苦养你读书,你考不上大学对得起我吗”。

 
Helen.Fisher 在TED2006将婚姻总结为性欲、爱情和依靠。具体是,对性的渴望迫使人们去寻找伴侣,建立浪漫爱情,进而相互依靠。不过,在传统中国,两人其实可以由“性”直接形成“依靠”,而无需相爱。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传统家庭是靠“性”(准确地说,应该是孩子)来维系的。没有爱,一个家庭未必会离散,但如果没有孩子(夫妻其中一方无法生育),这个家庭就前景未卜了。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婚姻却是两家人的事情。但吊诡的是,使夫妻关系更疏远的也往往是孩子。原因无二,当有了孩子,夫妻开始在孩子身上投资期望,以期来年子女能孝顺自己,报答自己。子女才是一生最大的依靠。④ 然而,当两性生活失去新鲜感,当子女代替丈夫(或妻子)成为最大的依靠,原本就没有爱的婚姻还剩下什么?

 
今天,恋爱自由,观念开放,时尚流行,爱情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爱,终究是人之常情。越来越多年轻伴侣禁不住青春的悸动,勇敢爱,勇敢表达,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千个点赞(或转发),万人广场的当众表白……这足以动人,可是,为什么人们还在为爱情之死挽歌?为什么人人都擅于恋爱,却不免沦为婚姻失败者?《新周刊》如此评述“我们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物质基础 ,这么自由的两性关系 ,但我们创造并迎来的 ,却是史无前例的,岌岌可危的爱情时代。”⑤

 
于是,人们感慨爱情已不再纯洁,将爱情之死归咎于万物皆商的时代。选择对象如同挑选优质股,选择婚姻变成一生之中最大的风险投资(所谓“做得好不如嫁得好”)。从此,爱情/婚姻成为一笔糊涂账。当经济考量代替了诗意想象,爱情就不再优美。不巧,婚姻必须关心“柴米油盐”,必须关心“两老一小”,和情感因素一样,经济因素同样是维系家庭的重要支柱(甚至更重要)。于是,人们总结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可是,为什么不去反思我们所追求的爱情其实本来就不足于支撑婚后生活?或许我们所谓的爱情其实只是一个“过家家”的游戏?到底是婚姻约束了我们对爱的想象,还是我们本来就缺乏想象力?或者,我们从来就没有在婚后生活中继续保持对彼此的爱的追求?

 
在爱情日益物质化的今天,人们开始怀念那些悠远的令人动容的爱情传说。不过,古典爱情虽百般美好,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洞房花烛夜之后,夫妻还需如何相爱,如何生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诸多爱情故事里面,很少是关于婚后的爱情生活的。或是违背父命,为爱抗争(如卓文君);或是罹难之际的生死相吻(如杰克与罗丝);或是或是有缘无分、天各一方的苦命相恋(如梁祝);或是身患重病或即将离世之时的不离不弃。可是,这些与寻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习惯幻想一种“不必付出”的爱情,或者,人们习惯相信有那么一种“爱情”,它能让两人终生相守,于是,只要在恋爱期间储备足够多的“爱”,便可以一辈子受用,然后结婚生子,幸福就会主动来敲门。不难发现,我们恋爱如此浪漫,充满想象,但是,婚姻之后的一切,诸如观念、生活方式等其实都没有改变,我们又回到传统所设定的种种规矩,我们还是按传统婚姻生活的逻辑在生活,我们并没有超越父辈,开拓更幸福的可能生活,但我们本该可以。

 
未必婚姻杀死爱情,而恰是婚姻澄清了生活现场,破灭人的幻想,使爱情看似遥不可及。也许,婚姻正是我们分析爱情的最佳文本背景(context)。我们的确“爱”过,但你能确定你的“爱”就是幸福生活所需要的那种?⑥ 你是否曾“因为别人说土豆没营养或没品位你就以为自己一直爱吃白菜”?你确信你曾“爱”或“被爱”?爱在哪里?又,什么是爱?我们常常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不明朗的,无论是文学所想象的爱情还是被商业以及网络所消费的爱情,皆为如此。在真实生活中,爱需要一种存在论(ontology)意义上的“在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婚姻最终还是回归到房子、汽车、钻戒、年薪、身高、相貌、孩子、家婆、丈母娘…… 我们不能总在浪漫幻想。

 
然而,如果婚姻仅意味着成为房奴、车奴、孩奴,那我们实在不需要婚姻。何况,(据说)现在很多男女之间的事情已经不必结婚之后才可以拥有。有趣的是,有人还总结了N个不婚理由:工作太忙,没空成为家庭主妇;处理不了家族纠纷;男人婚后大变脸;女人太不切实际;都是陌生人等等(参见[3])。若此,做一个剩男/剩女未必就是一个坏的选择。海伦•布朗甚至鼓励女性摒弃爱情和婚姻,女人要完完全全地把握自己的欲望。在《性和单身女郎》⑦ 里面,单身女性似乎并没有缺少什么,甚至更加自由。

 
可是,她们没有“家”。

 
我们需要“家”吗?

 
我相信,家就是爱的存在论根据。我们知道,艺术的魅力在于,藉由人的创造力,它将我们的情感塑造成现实。生活即艺术,“家”是一种创作,“家”把“爱”塑造成可感的现实。所以,家是最好的情感沉淀的地方。由于情感的沉淀,“家”让我们从中体味到宁静与祥和,继而有更大的想象和可能去创作更具德性(virtue)的幸福生活。“家”与“爱”是一种互相补充、互为证明的共在关系(coexistence)。

 
中国先哲在几千年前便天才般地洞见,家是最稳固的社会结构(例如,周的政治策略便是“把家做成天下,同时,把天下做成家”),也是社会问题最佳的分析单元。毫无疑问,家观念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早已深入人心,但非常遗憾,中国传统并没有呈现出家的全部潜能。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实际上是不饱满的,它缺乏文化想象和创作。传统意义的“家”关注的是生计,操心的是孩子,“抱得孙儿归”才是家所存在的理由。

 
不可否认,“家”意味着一种担当,生计是基础。但,仅有物质生活是构不成文化意义上的“家”的。如果“家”不能文化地存在,就意味着“家”尚未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家”并不具备幸福的条件。所以,“家”同时意味着一种美学。

 
然而,传统意义的“家”更多时候是做为一种伦理而存在。儒家对家观念非常重视,但儒家关心的是社稷之稳定,由社稷之稳定内推为家的稳定,于是,家需要伦理规范。“家”变成一种规训。夫该如何,妻该如何,父该如何,子该如何,诸如此类。可是,当我们父父子子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做些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这般的规训?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论证,伦理规范貌似价值,但当人们尝试去实践并把握它的时候却往往发现它是空的。伦理规范不能推导出生活意义,而生活意义只能由生活本身来开拓。生活的意义便是幸福地存在,规训既不能让人幸福,也不能提供生活创作的灵感。

 
我们最大的误会是,只要人在,家就在。这错了。没有“生活”的家其实是空的。生活不是生存,生活是一种文化状态。对夫妻双方而言,关于“家”的生活想象,就是一种关于爱的特殊表达。当人们彼此爱慕的时候,另一个人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家”作为一种特别的创作,就是让这种特殊意义真实而持久地存在着。

 
然而,那个让生活有着特殊意义的他/她又在哪里?进一步,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特殊意义”,我们又如何寻找那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他/她?最终,爱成为一个追寻自我的过程。我同意林奕华的观点:“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都希望遇到‘对’的那个人,但实际上我们不会遇到‘对’的人,我们只能去创造一个‘对’的人,而当我们把自己变成那个人之后,那个人就出现了。”在觅得真爱之前,我们首先要成为自己所满意的那个人。

 
但,我怎么知道那个我所满意的人就真的是我所满意的,这又回到柏拉图式的知识论困境。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无限反思。如周濂所言: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

 
如果东施是一个剩女,她要寻找她的一份爱情,又该有怎样的故事?她还会重复效颦之举吗?她会守在窗台往楼下丢竹竿,等待“西门官人”的出现吗?她会如何看待这些莫须有的人伦规训?她会如何面对现代商业及时尚以爱的名义所布下的种种营销迷局?嫁还是不嫁,她会如何选择?她会期待怎样的一种生活,她会期待怎样的一个家?

 
我们会为东施捏一把汗,因为要面对以上这些生活难题,我们就必须要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最真的那个“我”。在某种意义上,“我”的缺失导致“爱”的缺失,而“爱”的缺失导致“家”的缺失,而没有家的男女(即便是老夫老妻)其实都是单身男女。所以,当下男女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嫁还是不嫁),而是一个关于创造的问题(如何爱)。

 
东施没有爱情。然而,在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时代,我们人人都是东施。
 

 
2014.05.25

 
 
 
 
注:
① 《庄子·天运》。
② 《闲情偶记·词曲部·脱窠臼》。
③ 这里将"官"隐喻为"出人头地"。在古时,要出人头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当官。至今,国人对"官"仍有着浓重的情结,这种情结对应着其骨子里的奴性。
④ 夫妻吵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以后我搬出去跟儿子/闺女住,不要你住在一起。这足以看出,当有了孩子,夫妻双方的重点已不再是对方,而是他们的新依靠——孩子。由此,不难理解,为何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今仍十分普遍。
⑤ 《新周刊》2006年第3期:保卫爱情。
⑥ 据统计,自2006 年以来,闪婚闪离现象越来越严重,年轻夫妻(特别是80后)所暴露的情感脆弱、婚姻脆弱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因激情而结婚,因经济/情感而离婚。这说明,如今年轻人所追求的爱情其实是可疑的。
⑦ 1962 年,海伦•布朗的《性与单身女郎》出版,书中大量讨论了性高潮、女人的经济独立等当时美国社会惊世骇俗的话题,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海伦效应”。

 
参考文献及推荐阅读:
[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2004
[2] 《新周刊》2006年第3期:保卫爱情
[3] 《新周刊》2010年第15期:不婚物语
[4] 《新周刊》2009年第22期:剩女品鉴团
[5] 《新周刊》2007年第11期:中国单身报告

 
 

……………………………………………………
 
本文遵循CC知识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本文授权「微思客」发表于wethinker.com,特致谢「微思客」对本文的推送。
本文授权广州湾青年会馆转载于「我地」杂志。
本文授权青年文摘转载于「青年文摘·冰点」

 
 
 
 



Where Am I?

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entries tagged with at As I am , so I see.


  • Tong LEUNG
    post 80s
    Zhanjiang
    major “aha”

  • 工程师,创意研究,博客写作

    兴趣: 哲学、当代艺术、复杂科学、剧场实验、社会创新。

  •   我的脸书

  • 文章分类 | Categories

  •       荣念曾漫画 – 格物致知

     

     

  •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梁栋﹝LeungTong﹞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